江苏公众科技网
建筑,若把钢筋比作骨,把混凝土比作血肉,那混凝土外加剂就是灵魄了——是的,它们凝聚拉扯,将人类探索的视角送得慢慢的升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混凝土高端外加剂市场被国外垄断。直到2003年,足以替代进口的新一代国产混凝土外加剂的诞生才改变了这一局面。而实现这一切的,正是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冉千平。
1973年,冉千平出生于重庆市巫山县官田镇的一个小山村,在很多人心里,那里“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风景秀丽。然而,在冉千平看来,这样的美仍无法掩盖它当时的落后与穷苦。
“当年镇上只有100个人能上中学,非常不易,每周往返学校和家中一次,每次都要爬上50多里的山路。去学校的路上,还得背着下一周要吃的粮食。冬天的时候,爬得脚都冻烂了。”冉千平回忆,每次回学校,路上最期盼的就能看见前面大山上方漂浮的云朵,“要是能看到云,就说明离学校只剩一半的路程了。”
如果说,年少时的求学历程是冉千平永远忘不了的辛酸记忆,那么在大二时,父亲、奶奶的猝然离世则是他埋在心底一辈子的遗憾和伤疤。“我回到县城,一个同学很偶然地问,我父亲、奶奶去世时我怎么没有回来,当时我的心里,感觉失去了一片天。”后来才知,由于担心影响冉千平学业,不要通知冉千平,是父亲的遗愿。
家里,姐姐已出嫁,弟弟妹妹之上,只有冉千平一人,“靠自己,肯定能改变命运!”他扛着压力,暗暗地给自己打气。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会使得新世纪产生巨变,当时我对化学工程不是很感兴趣,想转到高分子材料专业,于是平时就去蹭课,最终考上了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校园时光匆匆而过,2000年,冉千平毕业。
有时,偶然出现的戏剧性时刻或许就是人生的转机。对于冉千平来说,进入建筑领域是他人生的契机,“当时华东地区开了一个五省一市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我也进去看了一下,结果被时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所长、如今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缪昌文教授召入了团队。”
研发混凝土外加剂并不是最初冉千平进入建筑领域后的工作,但是国内的巨大需求和传统外加剂的落后更坚定了冉千平创新研究的决心。“我在对建筑行业来了解过后发现,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而我国建筑需求占了全球建筑的60%,市场巨大。”在翻阅了大量文献后,冉千平发现,高性能的环保节能外加剂在我国很有前景,于是他决定做这个项目。
据了解,我国混凝土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年能耗占全国总量的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15%。为降低粉尘、能耗,我国要求混凝土集中搅拌后再运输到工地,长距离运输对混凝土流动性保持提出了高要求。通过在水泥里加入化学外加剂,能保持水泥流动性,降低混凝土水泥用量,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延长使用年数的限制。“总之,没有它,就没有高楼大厦。”冉千平说,那时,我国高端外加剂市场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一吨成本只要三四千元的混凝土外加剂,进口价要三四万元。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外加剂。”然而,想要做成,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对当时匮乏的资源和闭塞的环境,冉千平深深地感到,研发创新产品难上加难。“当时没有网络,最大的难题就是信息的获取;其次,我们国内虽然很需要这种高新的外加剂,但这种需求属于一种潜在需求,还没有相关的产业链,没有原料的配套。”
由于住宿和上班在同一栋楼,晚上想到什么好点子,冉千平马上就下楼做实验,哪怕是凌晨三四点。
化工产品在实验室做出来还不算成功,必须在工厂“放大”。科研关键阶段,冉千平甚至试过在工厂七天七夜不睡觉,实在困了就在反应釜边上打个盹。冉千平说:“现在我的团队有很多人,但在那时,就只有我自己。那时候实在太累了,有天早上起来,嘴里冒血,家人很担心,觉得是玩命,还好没有大碍。”
就这样,2003年,冉千平研发的新一代国产混凝土外加剂诞生,国外混凝土外加剂的价格一下子被拉下“神坛”,降到了现在的三四千元一吨。
通过国际招标,江苏田湾核电站核岛和常规岛的混凝土工程全部采用冉千平研发的外加剂。工程建筑设计企业反映,该工程是国内第一个使用国产外加剂的工程,也是我国核电工程中第一个没再次出现一条结构性裂缝的,国外对核电工程的垄断被打破了。在后来相继建设的岭澳、宁德等核电工程中,以及长江三峡等重大水电工程中,冉千平研发的外加剂也得到应用,并出口到南美、中东等海外市场。
随着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大跨与超跨桥梁等新结构和高温极端施工环境出现,市场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冉千平带领团队发明了缓控释型流动性时变调控材料,解决了广西和南美洲42℃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流动性损失大的难题。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上,也全面应用了他们的技术。
“这些年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在大工程招标时,我们用自己的技术把那些曾经看不起我们、漫天要价的外国公司比下去。只要掌握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不怕竞争。”冉千平说。

